2025年9月26日-27日,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主办,分子病理分会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承办的2025年分子病理分会年会暨第六届分子病理前沿进展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
26日下午召开的分子检测专场分会场,吸引众多省内外分子病理和临床病理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张庆玲教授和清远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刘坤平教授分别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分子检测在临床应用前景广阔,随着对肿瘤精准诊断和临床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临床病理已亟待进入分子检测时代,分子检测技术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希望各位病理同道能在本次会议中就分子检测平台建设和新技术进展有更多交流,期待会议结束大家都能满载而归。
随后进行的学术环节,由来自广东省的分子病理专家教授担任主持,他们分别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慧娟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魏晓龙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爽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林洁教授。
第一环节,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崔倩教授进行《2025结直肠分子检测临床实践指南解读》学术分享,崔教授根据标准指南内容对各要点进行详细解读和分享,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指南要点和推荐等级进行汇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何彩云教授就《实体瘤中FGFR检测相关介绍》进行分享,何教授从FGFR基因和检测平台简述,分享FISH平台对比NGS平台检测一致性情况,提出NGS检测可作为FGFR突变样本检测重要平台,FISH检测平台可作为FGFR检测的有效补充。
第二环节为讨论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梁静教授,番禺区中心医院王浩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付莎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元志教授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钟碧玲教授参与讨论,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各抒己见,专家们以科室实践经验,进行结直肠癌和肝内胆管癌分子检测现状和检测方案推荐分享。
其中梁静教授分享:病理需要与临床保持密切沟通,当FISH和NGS平台结果不一致时应及时排查原因;王浩教授分享:目前地市级医院开展分子平台项目有限,但病理分子项目开拓未来可期;付莎教授分享:科室与会根据临床要求开展项目检测,但在检测中选择平台选择panel也需要保持谨慎;陆元志教授分享:病理科需要与临床主动保持沟通,积极参加MDT交流,在项目开展需要保持主动性;钟碧玲教授分享:针对晚期患者样本有限的情况下建议靶向药物分子检测,为晚期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
第三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木炎教授进行《消化道肿瘤伴随诊断进展与更新》的课程分享,蔡教授对消化道肿瘤伴随诊断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整体梳理,就胃癌现有的分子靶点和潜在分子靶点进行逐一介绍,最后针对消化道肿瘤伴随诊断和药物治疗方向进行总结。
江苏省中医院章宜芬教授以《人工智能背景下,FISH- AI的发展前景》为主题进行学术分享,章教授从病理AI发展方向,到AI在病理辅助诊断应用前景,根据最新文献数据,对FISH平台AI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第四环节是第二轮讨论环节,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武鸿美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孙世珺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周军教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牛海艳教授和汕头市中心医院杜则澎教授参与讨论,就FISH检测判读疑难问题处理方式,FISH与IHC,PCR等检测平台之间关系和病理AI未来发展前景的讨论议题进行热烈讨论。
其中武鸿美教授分享:随着胃癌伴随诊断热门抗体CLDN18.2的推出,期待后续胃癌药物和新靶点更新;孙世珺教授分享:实验室需要根据自身样本情况进行阈值建立,在选择检测平台上,以患者情况进行分层检测;周军教授分享:在日常实践中FISH判读会存在临界值和异质性的情况,希望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更多辅助诊断医生进行判断;牛海艳教授分享:病理指标诊断标准更迭速度日益加快,作为病理诊断医生需要时刻学习关注进展,才能更好与临床配合;杜则澎教授分享:FISH判读人员需要有组织学基础才能解决更多的判读疑难问题,面对多平台之间,各平台是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的关系。
学术环节结束后,由清远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刘坤平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会议内容丰富多彩,各位专家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分享。
精准医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离不开分子检测技术的更新迭代。本次会议提供了一次学术分享交流机会,通过各位专家的实践经验分享为临床病理分子检测提供了更多参考。
相信未来在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分子病理分会的大量实践工作下,不断积累学术中坚力量,进一步推动精准诊断发展,更好地贴近临床,服务于临床,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方案选择。期待能再次相聚在以后每一年得学术盛会,一同谱写精准诊断的灿烂诗篇。

